前一篇《存储大讲堂:NAS存储系统性能优化攻略》发布后,一位读者对smb和smb2的不同工作方式很感兴趣。为了检验“叫外卖”(如果对这个词感到困惑,请参考前一篇)的方式能提高多少效率,他在NAS和作为客户端的Windows 7上都启用了smb2,果然看到读写性能大幅度提升。
熟悉网络的读者可能会存疑:在局域网里的往返时间(RTT)很短,读写的总时间其实大多消费在服务器的响应上。smb2的改进看起来只节省了RTT,可能达到大幅度提升(比如数倍)的效果吗?这个质疑完全正确,但这位读者的实验结果也是真实的。怎么解释这个矛盾呢?答案就在TCP协议上。本文将详解TCP中影响NAS性能的各个因素,包括对以上矛盾的解释。
在逐条分析之前,先让我们复习一下TCP的重传机制,因为后面会多次谈及它。当有TCP包在网络上丢失时,TCP有两种机制来实现重传: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下图展示了这两种情况:
图1, 发送方只给接收方传送了一个包。不幸的是这个包在网络上丢失了,所以发送方迟迟等不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在经过一段时间(RTO)之后,发送方认为该包已经丢失了,所以重新传了一次。这个机制就是超时重传。RTO能达到数百毫秒,这在计算机世界可以算“浪费很长时间”了,NAS对一个读写请求的响应也就几个毫秒。除此之外,超时重传还会使TCP发送窗口降到最小,更是雪上加霜。如果网络中有超过0.1%的超时重传,我们就能看到明显的性能问题。减少超时重传对提高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图2,发送方要给接收方传送5个包,不幸的是第一个就丢失了。由于这个发送窗口>=5个MTU,所以发送方在没有接收方确认的情况下继续发送了四个包。接收方在收到这些包的时候,可以通过包号知道第一个包丢失了。所以收到第n个时(n=2,3,4,5),接收方就发一个“收到n,但1还没收到呢”给发送方(如下图的红线所示)。发送方在收到四个“但是1还没收到呢”的消息后,意识到1可能已经丢失了,就赶紧重传一个。这个机制称为快速重传。由于这个过程没有等待时间,所以对性能影响较小。实现超时重传的条件是发送方在丢了一个包后,接下来还有4个或以上包可以传。
明白了这两个机制后,我们再逐条分析TCP对性能的影响因素:
1、TCP滑动窗口:如果要把10块砖从A地搬到B地,你是一次搬一块,总共搬10次,还是一口气搬10块呢?在力气允许的条件下,自然是一口气搬完速度快,因为节省了往返时间。网络传输也是如此,如果有10个TCP包要传,在带宽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一起发送,而不是发一个就等确认,然后再发下一个。举个例子,假如往返时间RTT是2毫秒,那10个包逐个传至少要花20毫秒;一起传就只需要2毫秒多一点,对性能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在发生丢包的时候,大窗口可以提高快速重传的概率,减少了超时重传。比如10个包一起传时,前6个包中任何一个丢失都可以由接下来的4个包触发快速重传。而每次传4个包是永远等不到快速重传的机会的。
2、多线程:在一个TCP session里,如果存在多个线程,也可以在丢包时提高快速重传的概率。还记得《NAS性能优化之一》里关于smb2的“叫外卖”图片吗?在第一个请求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可以发送第二个请求。如果第一个请求有丢包,那第二个请求的包可以帮忙凑满四个,从而触发快速重传。本文开头提到的读者在测试smb2时得到大幅度的性能提升,很可能就得益于此。除了SMB2和NFS协议,EMC免费提供的EMCOPY工具也能在SMB中实现多线程拷贝。
3、超时重传时间(RTO):这是一个动态值。RFC规定了计算该值的方法,但是结果比较大,已经不适用当今的网络环境了。有些NAS(比如Celerra)提供一个设置,允许强制把该值改小。
4、Jumbo Frame:中文好像翻译为巨帧。就是把MTU增大到9000,从而减少TCP头和IP头在一个网络包中所占的比例。理论上这是能提高性能的,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因为大包的丢失概率更大一点,而且包数少了,就更有可能发生超时重传。
5、网络拥塞:除了网络配置出错(比如两端的speed/duplex不符合),另外一个导致丢包的因素就是网络发生拥塞。如何避免呢?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购买更高端的switch,但这也是最难被接受的建议。有一个将就的办法,就是人为的把TCP滑动窗口强制在拥塞点以下。宁愿每次少传一点,也不要丢包。有些NAS(比如Celerra)提供了强制最大滑动窗口的设置,但是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拥塞点比较麻烦,需要抓大量的包分析。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可以写几篇如何利用Wireshark分析网络包的。不过,这个读者群应该比NAS还小很多吧?
原文链接:http://stor.zol.com.cn/292/292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