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中,有一个行话,称企业方,即客户方为“甲方”,而称软件厂商为“乙方”,既然有了甲方和乙方,那这种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时候就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都知道应该哪些是自己的权力,哪些是自己的义务了。同时,甲方和乙方之间,往往有着博弈的关系,也有着非比寻常的紧密合作关系。而且还流行一个说法:以收取第一笔款项之日为分水岭,在这一日之前甲方是爷,乙方是孙子,这个时候乙方对于甲方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一时乙方收到甲方的款项之后,腰板立即就直起来了,认为自己是爷了,因为收到钱了之后,我就不再担心这个客户会从自己手中跑掉了,而且项目实施的主导权也在自己手上,对于客户这个时候往往也就不是太客气了。当然,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如果双方都摆不正自己的这个位置,要不项目轻则项目做砸,重则法庭上见。
其实经过多年信息化的实践,国内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已经理性与成熟,在经过了几轮的信息化实践,在许多失败与挫折中反思,对于ERP软件厂商的要求也越来越清晰,我认为企业心目中所想的软件厂商“画像”应该是这样的:
1、 持续的产品开发与更新能力:软件厂商,最终还是需要靠技术吃饭的,不管你前面加上“行业软件”,还是“软件平台”,又或是“互联网软件”,甚至是“云计算”,最终还是要落实要产品的开发能力上的。而企业对于软件厂商的判断,不再只是看你用了什么新技术,新平台,而是会关注你是否具备持续的产品开发与更新能力。新构建一个软件系统,其实不算是难事,但这个时候软件系统是不够成熟的,这个软件系统成熟需要与企业的业务不断磨合,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才能达到成熟系统的要求,而对于大型的ERP软件而言,这个周期没有三五年时间,绝对办不到。这个时候,对于软件厂商前期在平台的架构能力、研发人力、财力的投入、根据客户需求的持续更新能力就倍受考验了。我想这也是用友的U9产品为什么在投入了近千研发人员,数亿的研发经费之后,经过了企业在两年的磨合之后,才逐步被企业所接受的原因吧。
2、 随时随地的服务与响应能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后,由项目阶段转入到运维阶段,由项目管理转入到ITIL之类的服务体系,IT系统在进行运维阶段就会最为关注软件厂商的服务与响应能力了。在一次软件行业的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在未来,软件行业卖许可的收费方式最终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服务与运维,软件行业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无非也就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而已”。而服务能力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需服务”,按照服务的紧急程度、专业程度、预算去购买企业所需要的服务,达到企业的服务要求,这个时候如用友之类的国内ERP软件厂商众多分支机构就承担起了一线服务,特别是现场服务的职能,而其呼叫中心、技术网站等又构成了二线服务机构,构建一个完善的服务网络,提高企业对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
3、 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覆盖能力: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年厂值100万、1000万、1个亿、10个亿、100个亿规模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是绝对不同的,那针对中小企业,其企业特点是什么,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需求是什么,这就需要去专门研究了。用友从2010年起,把用友原有的小型事业部独立成为控股公司进行运作,我想就有两个目的:一来就是把用友这个品牌向高端运作,二来就是对这些中小企业有更好的覆盖,而不会因为局限于用友这个品牌,弄的不上不下吧。
4、 最佳行业实践与部署能力: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在管理软件行业也适用,房地产企业与服装企业的业务形态,肯定是千差万别的,如果说想把一个软件都套在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企业身上,肯定会被批评不懂行;而现实情况就是,可能这家集团公司旗下既有做纺织,也有做服装,还有做房地产的子公司,你能怎么办?这就要求,软件厂商针对不同行业提供不同的行业解决方案,并且是能够提供最佳业务实践的方案,同时这个方案不是天花乱坠用来吹的,而是需要可实现的。还是举用友的例子,用友的U8与NC产品,其事业部就专门根据行业成立了不同行业事业部,如:房地产与建筑事业部,分销事业部等等。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的深度在不断推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对软件厂商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原本的单方面“忽悠”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挑战已经来临,这个时候,就要看软件厂商如何应对了。前几天关注新闻,看到用友发布了新的战略规划,我比较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业务策略这一个部分,我注意到的几个业务策略包括:强力推进行业化经营,就是按行业来开展管理软件和服务业务,这一条与我之前说的最佳行业实践与部署能力相对应;是针对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管理软件和服务,单独成立小型管理软件公司,这一条与不同规模的企业覆盖能力是相吻合的;随时随地的服务响应能力,这一点用友采取的策略是“客户经营”,相信也是大多数应用了用友软件的企业最为期待的内容吧。从用友的客户经营、子公司分拆、外部收购等动作来看,无一不让人感受到,ERP的新时代就要来临了!更多的ERP软件厂商是否做好了应对企业 “成熟”的准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