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争议
新一轮浏览器大战硝烟再起,这一次,统计数据成了焦点:微软和谷歌,究竟谁的浏览器最受全球用户欢迎?
爱尔兰浏览器市场研究公司StatCounter上月声称,谷歌Chrome已经超越微软IE,成为全球第一大浏览器,二者的份额分别为33%和32%。该公司甚至表示,这种优势已经出现一段时间。但微软高管却反驳StatCounter的数据,并引用其竞争对手的数据称,IE依旧是全球过半网民的选择,份额达到54%,远高于Chrome的20%。上周,StatCounter又发文予以回击。
然而,尽管双方争执不下,却始终没有澄清一个关键问题:各款浏览器的用户究竟有多少?
答案对微软和谷歌意义重大,他们都将浏览器视为影响人们上网和搜索方式的核心元素。对网站开发者同样重要,因为他们需要据此决定究竟应该针对哪款浏览器优化网站。市场研究公司IDC软件分析师阿尔·席尔瓦(Al Hilwa)说:“谁拥有了浏览器,谁就有机会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用户。”
天生难题
这种扑朔迷离的现状凸显出网络流量监测行业与生俱来的一大难题:上网行为会自动产生可以追踪的海量数据,但要解读这些数据却非常困难,今后还会越来越困难。例如,IE和Safari都会捆绑在微软和苹果的操作系统中,而且通常会随新电脑一同出售。Chrome和火狐则需要单独下载。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轮浏览器大战爆发前,监测互联网流量要容易得多。据纳森·纽曼(Nathan Newman)回忆,彼时的IE开始挑战市场领头羊网景,并最终获得成功。纽曼拥有社会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互联网消费者团体NetAction,专门研究浏览器市场份额。“上世纪90年代之前,网络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当时一台电脑装一款浏览器。”他说,“所以很容易追踪人们使用什么浏览器。”
但互联网市场早已今非昔比,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崛起,上网设备早已不再局限于PC,而且除了浏览器,其他协议和RSS阅读器也都可以抓取网络内容。甚至连上网的主体也不再仅仅是人类:包括搜索爬虫在内的各种自动化程序同样在高速增长。浏览器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例如,Chrome有时会根据过往数据猜测用户的意图,从而预先加载网页。全球互联网流量也已大幅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
这些问题都导致网络浏览器的份额更加难以统计。这些企业通过在网站上安装追踪工具来对流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用户使用的是何种浏览器。然而,安装这些工具的网站却无法代表整个互联网。例如,某些网站在美国很受欢迎,但在中国却不然。另外,如果是搜索引擎爬虫或是浏览器的预先加载系统访问了网站,也会令统计流程更加复杂。
预先加载
以上种种原因共同导致了浏览器份额难有定论。微软IE产品营销总监罗杰·卡普里奥蒂(Roger Capriotti)今年3月发表博客文章,批评StatCounter将谷歌浏览器在后台预先加载的网页计算在内。StatCounter随后修正了这一问题,但却发现,这只会将Chrome市场份额压缩0.3个百分点。
移除浏览器预先加载的数据的确有意义,因为网站会将这些活动记录为访问数据,但这却并非源于用户的选择,因此会导致浏览器份额虚高。
作为StatCounter的竞争对手,Net Applications的数据更得微软信赖。该公司表示,他们的方法更好地移除了爬虫程序对市场份额的影响,其统计显示,IE的全球市场份额仍然达到Chrome的两倍。Net Applications营销和战略关系执行副总裁文森特·维扎卡罗(Vincent Vizzaccaro)称,StatCounter的方法“极易受到爬虫程序的影响”。StatCounter创始人兼CEO奥德汉·库伦(Aodhan Cullen)表示,该公司已经筛除了已知的爬虫,并通过其他一些流量激增的情况找到了其他爬虫。
方法不一
这两家公司的数据之所以大相径庭,主要源于统计方法的不同。他们都为网站提供流量监测工具,然后借助搜集到的信息提取浏览器数据,但在分析过程中却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Net Applications承认,其客户网站的访问者可能无法代表全体网民,但该公司参考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CIA”)的《世界概况》(Factbook),从而根据全球网民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例如,如果根据该公司的数据,中国在全球网民中的比例仅为CIA数据的一半,那么在计算浏览器数据时,Net Applications就会将中国的浏览数据乘以2.
StatCount则原样使用自家数据,而且即使其他机构都将中国列为全球网民第一大国,该公司的数据却显示,中国的互联网使用量仅位列全球第22位。该公司指出,思科的数据表明,中国网民人均产生的流量远低于美国网民。
库伦从两个方面解释了StatCounter的方法。首先,他认为浏览器使用量的关键衡量标准是实际的浏览活动,或者说是页面浏览量。Net Applications统计的则是独立用户访问量,这通常是广告主看重的数据,因为他们不想因为同一个人反复观看同一个广告而不断付费。但在衡量浏览器的市场份额时,实际使用量则更为重要。微软发言人拒绝对此置评,该公司只是在上周重申,由于考虑了加权因素,因此更倾向于Net Applications的数据。谷歌拒绝发表评论。
另外,库伦还表示,目前并没有可靠的网民统计数据。不同的组织会做出不同的估计,而且多数都没有将移动网民与桌面网民区分开来,然而这两大群体却面临截然不同的浏览器选择。“没有一个足够精确的加权系统可供选择。”他说,“这也是我们为何没有考虑任何权重的原因。”
影响巨大
维扎卡罗则表示,Net Applications的数据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市场份额,从而展示出实实在在的用户数,而不是点击量。”
StatCounter对中国数据的处理方式对统计结果产生了很大影响。该公司在一篇博客文章中称,如果像其他企业一样进行加权处理,IE今年5月的市场份额将从35%提升到43%,大幅领先竞争对手。不过,即便如此,StatCounter的数据还是表明IE过去一年的使用量有所下滑,与Net Applications的结论相悖。
Mozilla火狐产品经理阿莎·多扎勒(Asa Dotzler)无法证实任何一个数据,但他认为,浏览器市场的竞争表明,“我们在向着目标奋进。”
库伦称,StatCounter并不偏向任何一款浏览器。但他也同意多扎勒的说法。“能够同时拥有三四款重要浏览器是件好事,”他说,“网络世界不再一家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