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随着虚拟化的广泛应用、存储空间的提升和带宽密集型应用程序的快速增长,更快的网络连通性的需求也在持续地增长。虽然现有的千兆以太网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对那些使用高带宽应用的公司来说,千兆以太网正逐渐地成为瓶颈。10G以太网(10GbE)提供相当于千兆以太网十倍的连接速率,同时为从数据中心到工作站的IT应用程序提供具有性价比、灵活的解决方案。当在交换机上使用时,10G以太网可以提供计算机集群所需的高速连接,同时比作为存储系统、更多的应用程序、数据中心的使用、高带宽上行链路、骨干和服务器群的连接通道的光纤交换机更有效率。事实上,这项技术具有许多的用途,也意味着企业可部署来减少资源、培训和管理的成本。
一直以来,10G以太网交换机主要用于数据中心和大型企业的网络核心来聚合低速的数据流。但在中型企业环境中,对10G以太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本文讨论为什么要扩大和加快10G以太网的部署以及如何扩大和加快部署——甚至超出中型网络的核心。
为什么使用10G以太网作为中型网络的边缘聚合?
把10G以太网从核心移到汇聚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千兆以太网正逐渐成为连接到桌面的标准。千兆到桌面的广泛部署主要是由千兆端口价格的下降以及高带宽应用程序在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的安装使用所驱动的。大多数现在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都配备千兆以太网端口。即便对于那些不具备千兆以太网端口的设备,升级的成本也很小。许多应用程序执行高带宽的功能,如视频编辑、网络备份、通过IP传输语音和视频等,明显受益于千兆的性能,而且也证明了几乎不可能不使用千兆的接入。当使用高带宽的应用程序时,部署千兆网络的公司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到更快的连接和更高的性能。
当然千兆以太网肯定具有其相应的优势,它的广泛应用已显著地增加了网络边缘的流量。然而,不利的一面的是当聚合流量到网络的中心时,千兆上行的架构往往成为了网络的瓶颈。
10G以太网为现在网络边缘所面临的许多扩展挑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高效的千兆到桌面的部署以及满足用户和应用程序的需求,在边缘的接入层交换机现在可以使用10G上行链路,从而提供10G聚合到网络核心(参见图1)。
10G以太网,不只是应用于大型的数据中心
鉴于目前网络的需求,在网络边缘部署10G以太网是有道理的。如此高性能的连接用来启用以下的业务关键型应用:
(1)台式电脑的数据负载聚合——由于负载和相关的应用程序需要更强的处理性能,所以企业内部台式电脑用户的带宽需求呈爆发性地增长。例如,在后台不间断地自动运行的个人电脑备份程序给网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没有10G以太网的情况下,将降低网络的整体性能。
(2)IP语音和视频应用——高带宽的IP语音和视频应用可以改善生产力和降低成本。例如,高管们可以使用电话会议来与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团队建立更强的沟通关系,从而加快决策的过程和减少旅行的时间。然而,类似的媒体应用程序将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数据,显著地消耗网络带宽。
(3)垂直的行业特定应用程序——许多垂直的行业特定应用程序都是带宽敏感和需要高速连接的。例如,应用在医疗保健行业的用于启用类似于CAT扫描和MRIs程序的数字图像应用,或者应用在制造业的CAD和CAM程序都需要更健壮的、强大的和实时的性能,而这些性能只能在10G以太网连接上实现。
在汇聚层部署10G以太网将增加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中型企业应该寻找高性能、可扩展的架构来支持随时间变化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
10G以太网的关键应用
(1)从千兆边缘交换机到汇聚层的低成本上行链路
(2)更易于管理和更有弹性的边缘交换机堆叠
(3)面向服务器和网络存储之间的低时延交换
(4)在服务器环境中作为虚拟应用程序的基础
智能交换解决方案必须的条件
成功的10G以太网部署需要具有高级功能的智能交换解决方案,例如集成安全、高可用性、交付优化、增强管理性和支持新的应用程序。如果可以使企业利用他们现有的网络基础架构,这些解决方案将会是最有利的。其中关键的需求包括:
(1)高性能的骨干链接:在桌面交换环境中,线速的性能和对所有千兆端口的QoS控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使用千兆以太网的Combo端口来提供灵活性的交换机,简化了与现有铜缆或光纤的集成。
(2)高端的冗余性:分布式链路聚合,冗余链路和故障恢复功能对减少故障时间、增加网络可靠性和可用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3)扩展网络和简化管理的堆叠功能:当多台交换机工作在堆叠的模式时,设备更易于监控和管理。堆叠也增加了网络的弹性和可扩展性。
10G硬件堆叠技术和10G链路聚合为扩展整个网络的性能和冗余提供了方法。边缘交换机和服务器受益于通过active-active组合模式(LACP——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所产生的更大的带宽和负载均衡。堆叠交换机可提供冗余,在整个堆叠设备中提供多个链接。堆叠的交换机在逻辑上作为一台交换机,可实现对于服务器或汇聚交换机的透明性。堆叠使IT管理员能轻松地添加更多的端口到他们的交换架构中,从而简化了管理和增加了网络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