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表示,平台项目基本都是靠落地分公司,跟政府要补贴,定制化服务大多靠外包,就是过手合同。看衰航天云网或者说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年过去了,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质疑声,却并没有因为那些看起来热火朝天,喊得响亮的“上云、上平台”而消弭,仍然有类似“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就是一个伪命题”的声音发出。
这声音不是低喃。就在前段时间,大东时代智库(TD)·5G产业时代行业内部群里还因此开展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争论下来,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部分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就是“外包”,这个“外包”也美其名曰“生态”。
这个看起来就不友好的词可能会得罪很多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商业模式不持续,核心竞争力不明确,落地也依靠集成商。
01
不同的声音
2019年,H君所在的公司成为了某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L公司)的生态合作伙伴,为此,H君还调研了该平台,但他却直言:“从我们与该平台的合作来看,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价值,只是增加了工作量,将数据发到其平台上。”
“可能是我们水平太差,理解不了,最后的合作模式,就是培训他们的一线业务推广我们的产品,类似于贴牌,不过没有太多业务。”H君进一步说。
一家在外界看来还算不错的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被贴上“没有带来任何价值”的标签,这是否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
此前曾任职于该平台的L君,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
L君离开L公司的时候,曾给他的领导发过一段很长的话,大致的内容就是对公司战略路径的思考和建议。他列举了四条建议,并且认为,比起走工业互联网平台路径,L公司更应该走专业的咨询公司路径。
但这个意见显然没有被接受。
在建议中,L君表示,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咨询公司还没有,是个时机。而在战术上,公司应该关键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平台、行业咨询能力和生态体系,三位一体,方能真正打开局面。
在L君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平台生态能力、核心产品、咨询能力等,但从目前来看,L公司只有一个平台,没有面向行业应用的具体产品,而在平台生态能力方面,当前也不具备相应的支撑,要建立起平台生态能力,还需要不断烧钱。“没啥背景,亏不起,到头来融资都是要看对赌的。”
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5G产业时代也试图联系L公司的高层,但给到的回复是:以L目前在行业内的位置及口碑,我们不太需要针对某个人的主观发言,去做过多的解释。
02
"双跨”平台困于外包
问题其实很普遍,对于还处于探索初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来说,虽然集万千资本宠爱于一身,但造血能力低下、落地依靠外包、实际应用价值有限的问题不得不让人心生担忧:钱是否能够烧的起?
“除非工艺上有颠覆性变革,不然‘双跨’就是一个伪命题。”L君说。
L君认为,按照专家模式去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后来大部分失败了,比如曾经的个性化定制模式网红“酷特”,包括十五大“双跨”,大部分都会沦为历史的笑话。“关键是深入行业、深耕场景,而不是天天吹牛逼骗补贴。”
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工业富联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徐文武对5G产业时代表示,双跨和多跨平台是可以的,只是目前中国的整体工业水平相对较差,大规模流水生产企业相对自动化水平高,订单生产稳定,工业互联网应用效果好,其他行业或企业目前主要还是处于局部自动化,信息化推动阶段,还没达到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阶段。他认为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应用至少到2025年后。
寄云科技总经理时培昕也对5G产业时代提到,双跨的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点走偏了。但他也表示不便进一步谈论。
不过,此前就有业内人士提到,现在很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拈轻怕重,避重就轻,不重视关键性技术,不重视卡脖子技术,大谈特谈一些价值和意义的正确废话,其平台看不出具体的内涵和价值,没有实际交付客户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假大空,反而宣传得高大上,误导了很多企业。如果,工业互联网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导向不改观或者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会走弯路、绕路。
“他们都是委托外包的,我在几个所谓‘双跨’平台都经历过,没有几个真正靠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盈利。大多人都在离开,因为没有‘双跨’,其实数字化可能进行的更好。真正扎根的反而是那些小而美的企业,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L君认为,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本质上就是“外包”。
“所以大甲方都在自建,为了应付国家申报,找个‘双跨’名义上合作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进一步指出。
徐文武的表述则更为温和一点,他提到:“前年十大跨行业平台我都跟他们交流过,很大部分还得靠集成,平台主要提供数据中心方面的能力及集成服务,其它主要是各行业‘专特精’企业来提供支持。平台相当于建了的高水准工业园,至于里面入住什么企业,多少企业,工业园一定是能向各企业提供部分公共服务的。”
在“外包”模式下,平台企业很难提供面向终端客户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集成商的落地能力决定了平台的能力。而当前,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做法就是,找个外包商落地项目,恰好是某个行业,就宣称已经在该行业具备了应用案例。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告诉TD,过去,他与航天云网有过合作,但是项目落地,真的一言难尽。因为工业互联网的落地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一个点搞不定,就可能造成项目的失败。“说失败可能有点严重,但至少是达不到客户的预期,如果供应商是为了完成项目书面的标准,那么几乎注定了项目不会有好的结果,很多效果方面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当然有一部分可以做到的量化指标)。”
有一位业内评论人士甚至直接指出,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像一个外表装饰华丽的超市,但里边的商品不仅少而且简陋。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云镝智慧COO周粤,她曾在个人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题为《工业互联网赛道之艰难—平台运营之难》的文章,其中提到,绝大多数平台如装修得富丽堂皇的高级餐厅,却鲜有食客光临,成为了华丽的摆设,真正能发挥其大数据管控和资源整合功能的平台可以说凤毛麟角……
周粤认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是当初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愿景,但大部分平台都遇到了共性的问题—运营方缺位!很多政府部门或建设部门顺理成章地认为:承建方就是运营方!对建平台的需求明确,但难的是对企业核心痛点诉求的分析和把控,很多承建方在没思考清楚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就投入了运营,然后逐渐发现运营一个平台的难度、周期、成本投入都超出创始团队的想象,大部分平台最终都是被自己折腾的有心无力,随着持续时间的积累,会变成一个有高度的壁垒。
没有企业资源和数据作为依托,平台运营很难下沉和拓展,而对于服务商本身来说,是做业务平台方VS技术平台方?如何选择才能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也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课题。
“外包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外包就是‘拉皮条’。”L君说。
03
回到本质
不论什么技术和变革,最终都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即一方面要给用户带来综合效益(包括利益、体验、效率等),另一方面,是要给自己带来收益(即盈利模式)。
那么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从狭义上来看,工业互联网的定义是围绕“设备运维、设备节能降耗”的范围展开的,这个是工业互联网最原始的本质,而设备运维和节能降耗,是企业老板能够直接看的到的成本和效率,也是企业真正会买单的地方。
广义的工业互联网是拉通外循环OTD即供应链的上下游协同乃至产业链的横向协同,和内循环OTD即企业内部制造运营过程的协同,以5ABCI赋能企业现有IT数字系统提升“5M1E-人机料法环测”整体效率,从而实现供应链内外循环的整体均衡化的效能。
也就是说,狭义的工业互联网是面向人机料法环中的“机”,广义的工业互联网是面向整个“人机料法环”。
如果围绕着“机”来看,工业服务就是狭义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这其中就包括了设备的安装、调试、售后、运维、监控、节能、租赁......
而从广义上来看,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到拉通外循环OTD和内循环OTD。那么如何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从数字化架构的三个维度来看,即垂直一体化与网络化的制造工厂、横跨整条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的数字工厂以及价值网络横向一体化的虚拟工厂,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哪个维度,都离不开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其中就包括了工业软件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传感器技术,但这些,有多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真正投资或者布局了呢?
近期,也有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跨行业做了一些共性AI应用,比如安全生产的AI,6S的AI,在设备管理上也有不少的AI与大数据分析成果。博创副总经理黄土荣认为,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深入生产现场,实现大数据与AI价值是有广大的发展前景的,但前提是企业必须深耕应用场景,因为小的软件厂家很难甚至于无法做难度大的数据分析与AI算法研发,但平台商可以。“就看平台商是否真的愿意扎根了。”
黄土荣认为,对于平台商来说,未来最大的价值在平台化与智能化,还是在高阶应用与AI应用。
现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真的没有价值吗?徐文武指出,认为没有价值的企业,可能本身产品和规模或商业模式就不适合,但企业应该利用工业互联网的优势,逐步地去改变。因为未来,企业也会面临着下游客户的压力,否则就会丢失订单。“我接触很多做欧美及日本订单的企业,客户要求供应商产线必须自动化、信息化。”
他坦言,工业互联网内容太大,目前直接带来的价值确实有限,主要是起带动作业,促进各行业发展。但徐文武也肯定了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长期价值,价值目前肯定有限,所以现在都是烧钱,没几个真正在这方面赚钱的,还需要时间沉淀,目前大企业自己做,小企业用不起,市场有限,主要靠政府支持。
“工业互联网,还有相关的5G技术等,我们必须推动。”徐文武表示,“我们要从更高层面看它们的杠杆作用,只局限于每个企业短暂的利益,肯定不会觉得有价值。”
在工业互联网真正迎来大规模应用前,徐文武认为,大企业肯定是现在就要推动,而中小企业也应该提前接触去发觉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价值,根据企业本身的资本状况局部推动,而不是考虑成本直接忽略,企业融合应用是需要时间的,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TD创始人罗焕塔认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探索期,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一定是对的;中国制造业场景丰富,企业层次多,方式也会有多种,目前每一种模式都很艰难,都在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