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影响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发展的三大因素
2012-08-08   企业网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影响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发展,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影响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发展的三个因素。

经过了几年时间的积累,万兆以太网产品正在得到市场的关注。不久前,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Group发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网络设备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是销售总收入首次超过6亿美元,另一个是端口出货量首次超过25万个。

应用引发需求

Dell'Oro公司的分析师认为,万兆以太网交换机设备的应用趋势将在一些新兴的领域继续下去,如通讯量管理和应用层网络等。受到新应用需求的刺激,Cisco、F5和Citrix等公司的新一代交换设备,比普通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保持了更高的市场增长率。

语音、视频和其他类型的大数据量数据信息都需要在逐渐融合的网络上频繁传输,IP电话、视频会议、大容量数据库群等应用不仅使网络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给现有的路由交换产品带来了新的考验。

以网真系统为例,网真是一种创新技术,能够通过网络将人员、位置和工作与生活中的事件互连在一起,提供面对面的独特体验,不过系统在使用中会产生连续的常量数据包,这将是目前网络中大多数路由器和交换机难以处理的。

在现有网络中表现良好的路由器也许不能用于网真等新应用。这里的问题主要是网络设计者没有仔细考虑这些应用带来的常量高带宽需求。在正常的数据通信过程中,当路由器和交换机稍微落后于突然增长的数据通信流量时,一般会在下一个间歇期恢复正常。但是,网真没有间歇,它在会议期间提供了一个常量的需求。

网真通信流量的数据包大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系统对于视频流采用标准的数据包,有些系统使用较小的数据包。

但是,即使使用标准数据包的通信流量,也同样会夹杂着很多并不规范的小数据包。除了视频之外,还有使用小数据包的音频流,以及把数据与演示分开的单独视频流。这些因素都给网真系统的数据传输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路由交换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网络应用的需求,用户对网络带宽和智能化的需求正在增加,而这些给高端网络设备的应用推广带来了机遇。今天,在企业及校园网络中,高校多媒体网络教学、数字图书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等应用不断展开,企业及校园的骨干网承受着不断升级的压力,从当初的快速以太网到后来的千兆网络,今天又将很快过渡到万兆网络。

利用10GE高速链路构建校园网、企业网的骨干链路和各分部与本部之间的连接,可实现端到端的以太网访问,进而提高传输效率,为用户提供诸如多媒体业务、数据流内容、SAN等服务。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网络管理简易等特性,非常适用于企业及校园骨干网络的建设。

未来的三个关注点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都是由网络应用的需求决定的,为了高质量地满足用户对以太网带宽的需求,万兆以太网技术本身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采用简化SDH帧结构,用OC-192c承载,传输速率为9.953Gb/s,提供了“端到端”的网络服务保证。当在骨干链路采用万兆以太网时,VLAN信息可以方便地进行端到端传送。

同时,万兆以太网MAC层不必使用冲突探测协议,只支持两个站点对点全双工的传送数据。这样,其全双工链路中没有分组冲突,链路距离由光纤决定而非以太网冲突域直径。也就是说,全双工的工作模式原理上不产生距离限制,限制链路距离的只有传输特性和物理介质。

此外,与千兆以太网相比,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增强了对物理层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在物理线路上实现保护倒换,同时,又避免了繁琐的同步复用。

如果考虑到以太网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广泛应用和大量的沉没成本和技术储备,万兆以太网交换机还具备简化网络管理、减少网络层次、降低网络成本等优势。这样,运营商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光纤和以太网技术构建大范围多业务宽带数据网,网络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一个网络管理系统监视很多连接。

不过分析人士同样认为,还有以下因素困扰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首先,性价比的问题。

目前,1个万兆以太网接口的价格是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接口价格的5~6倍。因此,用户在应用万兆技术时,一定要注意带宽的利用效率,如果带宽得不到充分利用,则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投资浪费。

第二,服务质量的问题。

从技术上说,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接口只是提供传送通道,不对通道内所传输内容进行区分。

因此,如何提供有保障的区分业务承载的问题仍需要研究解决。

最后,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

万兆接口一般不用于接入,且采用全双工模式,因此基本没有接入认证、半双工链路上的窃听等问题。但作为一种IP技术,在万兆以太网这样的高速接口上处理内容过滤、ACL、源地址过滤这样的安全操作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层交换机新型技术发展现状
下一篇:智能视频检测技术在安放领域的新发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