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五大要点制定合适的备份策略保证高效备份
2007-11-05   IT168

备份就像是天气一样常常作为话题被人提起——“人人都在讨论备份问题”,但和天气不一样的是,天气是我们无力改变的,是晴是雨我们只能看老天爷的心情如何了,但备份上面的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备份管理员的努力来解决的。

数据保护是企业的一项要务,这不仅仅是为了保证业务连续性,也是为了法规遵从和企业决策的需要。呵呵,笔者这里提到的法规遵从似乎还很遥远,现在国内的大多数企业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规要求必须保留某些财务数据,但一些重要的决策支持数据,例如财务记录,是必须要保留的。

笔者曾经亲眼看见过某省市某通信公司全部帐务信息所在的磁盘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坏了硬盘若干,用备份数据恢复时,发现备份方案错误少备了某关键数据,无法恢复。最后用oracle工具配合磁盘修复工具来恢复数据,大部分数据都恢复过来了,但最后仍然差了一天的业务数据。

企业在信息系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备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未必是最难缠的一个,但它也不一定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就备份中容易发生的各种问题来看看:如何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制定备份策略,以及从管理员那里收集反馈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完成备份工作,并且精简备份过程。

备份策略对于企业来说比较复杂,“备份策略”指的是控制真正备份工作的规则,一般都是由软件中的“策略管理”来实现的,程序是来设置策略的手段。企业在确定备份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

一、 备份周期:指的是两次备份之间的时间间隔。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备份越频繁越好。过于频繁的备份会对前段业务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备份管理员会发现后台备份数据量急剧增大到无法忍受的地步。

对于企业来说,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安全级别要求设置不同的备份周期是比较实际的。对于一些业务关键型数据,企业至少要做到1天备份一次,否则无法承担数据丢失的风险。而另外一部重要性偏低的数据,例如邮件系统,可以选择较为宽松的备份周期。如3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

我们在这里并没有讨论也业务连续性的需要,仅靠备份无法实现业务连续性,但是现在很多备份软件都带有CDP功能,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起到即时恢复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连续性。

二、备份方式:设置备份周期的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采用何种备份方式。三种较有代表性的备份方式包括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这三种备份方式各有优缺点:

完全备份方式指的每次备份都备份全部的数据。这种备份方式逻辑简单,恢复速度快,但是需要占用大量的备份容量空间和备份时间。

增量备份方式则是每次备份与上次备份数据不同的差异数据。这种备份方式不需要每次备份全部的数据,因此大幅度减少了每次备份的时间和备份的存储容量空间。但是由于备份数据都是在上一次备份数据的基础上记录数据发生的改变,一旦发生故障后,数据恢复得时候需要一环扣一环的进行运算恢复,所需要的数据恢复速度比较慢,而且一旦一个环节发生错误,容易导致整个备份无效。

差分备份方式则是,当管理员进行过一次完全备份后,接下来的每次差分备份,系统都会把备份数据与第一次完全备份的数据进行比对,只备份与第一次完全备份数据有差异的数据。首先,它无须每天都进行系统完全备份,因此备份所需时间短,并且也节省了备份介质的空间;其次,它的恢复过程也很方便,只需要上一次完全备份的数据和最后一次差异备份的数据,就可将系统恢复。所以,差分备份是一种相对优化的备份策略,适合于对备份性能有较高要求,又需充分考虑成本的企业和用户。

在具体选择备份方式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能够承受多大的备份容量?能够忍受备份系统工作时给前段运营带来多大的影响?事故发生后,企业允许的数据恢复时间有多长?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综合把几个备份方式整合使用,例如完全备份和差异备份经常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备份方案,每天进行差异备份,定期做完全备份,这样恢复的时候,系统管理员只需两份磁带数据,即第一天的磁带以及灾难发生前一天的磁带,就能够完全恢复数据。对于小型企业,可以几天内作一次完全备份,对于大型企业,由于完全备份的数据量过于庞大,通常1-3个月作一次完全备份。

1三、自动/手动备份:考虑选择自动或者手动备份操作的原则很简单,自动备份无需人为操作,系统可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和时间自动启动备份作业;手动备份由系统管理员不定时地进行人工操作。前者适合大型系统的备份任务,然而部署成本较高,后者虽然部署成本相对较低,但后期的操作将变的复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中小型企业考虑成本因素通常会选择手动操作,但实际情况是手动操作大大的增加了备份过程中因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损失。

研究显示人为错误是排在媒介错误之后,导致备份失败的第二大原因,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媒介出错也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设定备份系统的初期,存储系统规划人员必须向业务人员详细征询意见,毕竟这些数据的使用者仍然是这些业务系统的人员。他们的意见能有效防止无效备份的情况出现。

四、备份介质:备份介质是系统数据进行存储或备份的存储载体。考虑备份介质需要考虑三方面的指标:1.备份的成本,2.备份对前端业务的影响,3.恢复的速度。一般而言,磁盘作为备份介质有备份速度快,对前端业务影响较小,恢复速度快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高昂的备份成本。

除磁盘以外,还有磁带、光盘等等更为便宜的备份介质。一般如果不要求7*24小时业务连续运营,企业可以采用磁带作为备份介质,选择在夜晚业务不太繁忙或者停顿的时候进行备份操作,这样尽管备份时仍然占用较大的系统资源,但对前端业务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同时,有一些企业会采用不同的备份介质来平衡成本和性能的需求。例如关键业务数据先备份到SATA磁盘上,再通过磁盘备份到磁带设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级备份机制。

五、保证良好的一致性

所谓备份一致性是指整个组织中以同样的方法一致地处理所有的备份和恢复,对于小企业来说,无非是一个磁带机支持一个备份服务器,这种情况下,备份一致性并不是需要强调的优点,而是最基本的特点。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备份一个以上的系统,要做到一致性可不像以前“一个大磁带支持一个大机器”的时代那样容易了。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也会对备份系统产生影响,厂商所鼓吹的类似信息周期管理这种新概念也会要求有复杂的备份系统,还有SATA这种便宜的近线存储介质的出现,都会导致一些分散的备份系统的出现。

虽然统一的备份是大势所趋,但企业里面不可避免会存在多个备份系统,这时候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就是让大家保持步调一致。如果不能在整个组织中以同样的方法一致地处理所有的备份和恢复,那么备份就会变得更加难以下手。而且当我们需要使用这些备份的时候,会发现我们面对的是一团乱麻,毫无头绪。

热词搜索:

上一篇:NAS网关沟通存储网络(SAN)的世界
下一篇:CAS: 固定内容存储的“挑大梁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