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分组环标准,即IEEE 802.17标准,成功地将SONET的可靠性、服务保障和管理能力与分组网络的静态效率结合在了一起。
空间感知亚层(Spatially Aware Sublayer,SAS)技术,即所谓的802.17b,则是802.17标准的关键优化技术之一,通过第2层桥接为环带宽提供了空间再利用的能力。
空间再利用指的是只将数据包发达到环路环境中的某一个部分的能力,由于不需要发送到整个环路,因此可以有效地保留带宽。利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在环路中使用较为简单的以太网交换机来替代昂贵的第3层路由器,从而使RPR成为一种对大型企业和服务商都颇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当RPR标准于2004年6月获得批准后,IEEE的802.17工作组便开始了SAS的标准化工作。整个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获得批准。
虚拟桥接
具备SAS能力的RPR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虚拟的以太网桥接,环路上的每个节点都代表一个桥接端口。该技术的功能是让环路节点学习各自连接的终端站(Endstation)的以太网地址,然后根据这些学习到的知识做出交换决定。当目的地址是第一次遇到,包含该地址的数据包将被发送到环路上所有的站。具体形式如图所示。
当每个站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就会学习该数据包的IP地址以及与发出该数据包终端站相应的RPR节点。结果是,当一个数据包到达环路时将该终端站的地址作为其目的地,入口处的RPR节点会搜索它的学习表,然后为该数据包指定对应RPR节点的地址。RPR会被指定一种扩展报头格式,使数据包可以连同地址一起封装在RPR域中,同时还保留原有的以太网地址并利用该以太网地址实现透明的以太网传输。
关键优势
该过程的关键优势就是可以提供空间的复杂利用,各站只将流量发送到环路上对应于数据包目的地的节点。如果第2层RPR环不了解这些信息,它就会被迫将所有的数据包广播到环路上的所有目的地,空间的浪费也就成为了必然。
最初的RPR规范主要设想环路中使用第3层路由器作为节点,而第3层路由器可以将数据包只引导到其路由的下一跳,从而轻松地实现空间的再利用。但是,许多应用对于成本非常敏感,而且使用路由技术还会使复杂性大幅提高。具备SAS能力的RPR则正好将以太网的经济性与SONET的可靠性和运营支持性能结合在了一起。
有了SAS的增强功能,第2层以太网交换机或传输设备可以轻松地集成到RPR环路中,使RPR在服务商和大型企业网络市场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