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从其范围来说,可以覆盖到人类生存空间的任何传播载体,而网络实名便是其中之一。早在2003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就提出了网络实名制的主张。“李希光建议人大禁止网上匿名”事件,在当年引起了各方沸沸扬扬的争议。而伴随其来的,就是各种管理机构对实名制的推广。
在2004年教育部的“17号文件”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 “实名制”成为白底黑字的说法,并成为近期教育部对各校进行审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要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对有害信息防范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对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到2005年,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BBS向实名制校内交流平台转变的典型。而到2005年7月,腾讯公司对QQ群的创建者以及管理员将于近期开展实名制登记工作,则是对公众网络用户进行实名管理的进一步动作。
然而对于网络实名制该不该用的问题,却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互联网与其他信息载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其内容的生成方式,还是传播途径,甚至是管理的方式。因而是否在其他载体上运行的方式,对互联网也一样是“应该”的呢?我们从用户对实名制的支持率上,就可以看出一些文章。相比于金融和手机的90%以上的支持率,互联网实名制的支持者显得微不足道,反对者则超过了80%。不同领域对于实名制的不同态度,则更好地说明了实名制存在的空间及价值。
互联网实名制,应该说也只是处于有特色的初级阶段的产物。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与其他国家不同,有着很强的特殊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的互联网硬件建设程度,要远好于其他同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网民的普及率,要远高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水平。中国网民对于娱乐和信息分享的热情是非常高的。
而以上三点,或许还有其他的点,使得我们的网络管理机构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面对这样一种布局不合理的互联网人文结构,该如何管理?而我们广大的网民,也应该仔细想一个问题,实名制,到底是在拯救谁?
笔者认为,虽然实名制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一些可能会被禁止的舆论的传播,可能会压制一些享受精神乌托邦的网民的热情。但从整体来说,目前也很难找到另外的行之有效的互联网管理办法,因而作为中间条件,实名制的后台管理确实是净化网络环境的有效手段,其出发点还是在于净化网络环境,避免不法事件的发生。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后台的实名制管理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不会致使实名制成为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的工具。
与实名制相关的问题,还有如应该全面实施,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如何找到平衡的点?毕竟搞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是应该发挥网民的自律,一味依靠管制未必放之四海皆准。有如治水,疏导为主,堵拦为辅,在推行实名制的同时,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将是日后管理机构长期应坚持的工作。